彭艳琴
1970年考入河北省石家庄市戏曲学校,主修河北梆子专业。在校学习期间,师从杨莲英、王继珠等,系统学习了河北梆子青衣、闺门旦的表演和演技。1975年以突出的成绩选调至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。由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、梅花奖获得者张惠云收为弟子,又得到了河北梆子老前辈贾桂兰、刘香玉老师的精心传授。1993年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,加工新排了《陈三两》、《蝴蝶杯》、《苏三起解》、《杜十娘》、希腊悲剧《忒拜城》等几十部剧目。2008年参加原创现代戏《娘心》表演创作,突破了大青衣的表演模式,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妇女的老旦形象,获得成功。
彭艳琴扮相俊美、大方,嗓音甜美、圆润、宽厚,被专家誉为独特演唱风格特点的艺术家。她集几十年的梆子声腔理论和实践经验大成,将富有韵味的高低腔起承转合运用自如,以委婉细腻、优美动听,真假声衔接自然、韵味醇厚;她在原有梆子腔的基础上,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特点,尤其是借鉴声乐发声技巧运用到梆子唱腔当中,能驾驭各种高难度的演唱技巧,在剧种中被誉为领军人物。她将京梆子念白归韵分类,形成鲜明特色。她的表演细腻传神、身段沉稳娴熟,刻画人物恰到好处,是剧种中能成功塑造不同角色的佼佼者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。2008年参加原创现代戏《娘心》表演创作,突破了大青衣的表演模式,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妇女的老旦形象,在京首演大获成功。她扮演的治国娘刚中有柔,有血有肉,朴实无华,突破了大青衣盈盈款款的表演模式,尤其大段的唱腔将燕赵悲歌的梆子韵味,张扬得淋漓尽致,句句荡气回肠。在剧中她有长达数十字“搭调”唱腔,时间将近5分钟的“干唱”极显功力,或阴或阳,或慢或快,快而不乱,慢而不断,字断情不断,腔断意还连,充分说明了彭艳琴驾驭唱腔和刻画人物的能力。
彭艳琴的主要作品有:《龙江颂》《红色娘子军》《白毛女》《蝴蝶杯》《李慧娘》《陈妙常》《宝莲灯》《窦娥冤》《杜十娘》《钟馗》《陈三两》《深宫欲海》《苏三起解》《包公赔情》《血染关帝庙》《冤家夫妻》《情痴》《忒拜城》《竟聘之前》《美狄亚》《村官李天成》《清风亭》《娘心》《牙痕记》。